康熙說台灣「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」是什麼意思?

星星與雨
星星與雨
Published in
3 min readApr 7, 2019

--

被誤解的史實

國高中的歷史課程可能會提到,清康熙22年(明永曆36年)清國消滅台灣的東寧王國(鄭氏政權)後,清朝曾有一段要保留台灣、還是放棄台灣、甚至還給荷蘭的這段歷史。康熙帝不知道到底要不要統治台灣,直到施琅上陳《臺灣棄留疏》之後,康熙才決定將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。

教材有時候會說,康熙帝是反對留下台灣的代表,並且引用康熙說:「臺灣僅彈丸之地,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」。他不在意台灣這塊土地的有無。

但康熙真的是這個意思嗎?

康熙53年(1714)《皇輿全覽圖》所繪之台灣

這段文字出自《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》,原文是:

康熙二十二年

冬十月初十日(丁未),九卿、詹事、科道以海寇底定請加尊號

上曰:「加上尊號,典禮甚大。台灣屬海外地方,無甚關系;因從未向化,肆行騷擾,濱海居民迄無寧日,故興師進剿即台灣未順,亦不足為治道之缺。……治天下之道,但求平易宜民而已,何用矜張粉飾!」。

尋,大學士等奏:「……皇上功德,實越古昔帝王。非加上尊號,無以慰臣民仰載之願」。

上曰:「海賊乃疥癬之疾,台灣僅彈丸之地。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。若稱尊號、頒赦詔,即入於矜張粉飾;不必行」。

這段原文在討論的是,朝廷希望康熙帝為了攻下台灣為自己上一個尊號(如:至德仁壽孝皇帝之類的封號),但是康熙覺得上尊號是一個很慎重的過程,台灣被鄭氏政權佔領,對清朝不是什麼嚴重的威脅,只是鄭氏一直騷擾中國東南沿海,才勉為其難的出兵攻打。

大臣聽完之後說:「不行,皇上功德太大,不上尊號無法彰顯皇上的成就。」

康熙便說:「海盜只是小小的問題,台灣也只是個小小的島。消滅台灣的海盜,成功了也不會彰顯我的功德,不去做也不會削減我的成就。如果因為這種小事就要上尊號、大赦天下,就太浮誇做作了。不必上尊號!」

依照上下文看,「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」應該是形容「海寇底定」這件事對康熙威望的影響。而不是說「台灣僅彈丸之地」,台灣土地太少無法為清國帶來好處。因為原文的前面提到:「即台灣未順,亦不足為治道之缺。」呼應了「不得無所損」這句話。

教材常常節錄「臺灣僅彈丸之地,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」,但是依著上下文一起看「海賊乃疥癬之疾,台灣僅彈丸之地。得之無所加,不得無所損。」才是他的原意。

另外,謠傳清國割讓台灣時,李鴻章嫌棄台灣說:「鳥不語,花不香,男無情,女無義」。這也是假的,他沒這樣說過

--

--